演唱會「黃牛黨」不再 政府出招減內部認購推實名制購票

社會

發布時間: 2018/11/20 12:29

最後更新: 2018/11/20 12:49

分享:

分享:

政府出招打擊黃牛黨,包括倡購票實名制及減少內部認購。

演唱會飛愈炒愈貴,「黃牛飛」問題愈趨嚴重,部分門票被炒高至原價的數倍。民政事務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提到近年「炒黃牛」時有出現,而且是在政府管理的場地舉行,但為回應社會訴求,考慮以多種法例上和行政上措施打擊「炒黃牛」活動,當中包括建議減少內部認購比率、以實名制購票,延後取票等措施。

文件又建議委員考慮,一旦立法,所有康文署場地門票轉售,日後亦或受法例規管。有關建議將於下周一(26日)於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會議討論。

民政事務局提交的文件中提到,於2017-18年度在紅館和和伊館舉行的音樂會、棟篤笑等大型收費娛樂節目,分別有29個(共111場演出)和12個(共22場演出),分別佔紅館及伊館全年所有活動約69%和10%。

民政事務局提交給立法會的文件指,計劃與律政司及其他執法部門考慮是否可修訂《公眾娛樂場所條例》,涵蓋包括紅館和伊館在內的康文署場地,以有效打擊相關場地的「炒黃牛」活動。

文件中亦提到,其中一個可有效打擊門票炒賣的方法,是要求所有租用康文署場地及使用城市售票網的娛樂節目主辦機構,必須於出售門票時登記購票者資料,甚至於票上記有購票者資料以供入場時核對觀眾身分是否與購票時提供的身分相符,即所謂「實名制」。

但由於涉及私隱、以及實際執行上的困難,如入場前所需檢查程序的時間、人手安排和主辦機構的成本等,康文署會繼續與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共同研究及合作,研究既能方便觀眾進場同時亦能保障私隱的科技解決方案。

文件又認為,紅館和伊館的內銷門票比例的上限有下調的空間,但考慮到演出演出業協會關注,認為不宜立即大幅度降低內銷門票比例,而應逐步下調有關比例,例如要達一定表演場數,才需要用新的上限。